心理咨询究竟是怎样助人的
我用一句话回答——哈尔滨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体验。
这句话没头没脑,我讲得详细一点。
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举例吧。通常情况下,一个人遇到工作中的问题,他不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。他有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自己解决不了,可以找专门的人来帮忙。具体的问题总是有办法的;如果是缺乏资料,他就去检索;缺乏认识,他就去调研;缺乏人手,他就去要人。缺乏方法论;他就去学习……当然,如果这个问题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,他还可以考虑换一份工作。
这些情况,你都不会想去做心理咨询。
你找心理咨询师,一定不是为了具体的「工作建议」。你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工作的范畴本身。换句话说,我们假定你在求助心理咨询的时候,所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已经考虑过了,要么是条件不足,要么是效果不好。再给你这些建议,不仅多此一举,也显得黔驴技穷:咨询师就会这些!
没什么不好承认的: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咨询师都很「没用」,能想到的来访者都知道,想不到的来访者也知道……他们真拿不出更高明的办法了。
这时候,不如直接说:我没办法。
既然确实不存在什么方法解决你的问题,「没办法」也许就会带来新的体验。
可是不行啊,怎么可以没办法!
你可能很气恼。
这个气恼是你熟悉的,正如你在日常工作中的某些时刻。那时候你就会迅速找到一个办法(怎么可以没办法!),作为一个自救的出口。——哪怕它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至少让你从那个状态里暂时解脱了,气恼的情绪消失了。这是你习惯的模式,找到一点东西安抚自己。到现在为止,没什么新鲜的。
但是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一直气恼下去呢?
如果真的就没办法,那是怎样一种体验?
别问我,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。可能你会抓狂,也许会爆炸,可能是大哭一场,可能你会冷静下来,开始思考:有什么好难受的?实在没办法就算了,日子还得继续过。或者你置之死地而后生,冒出来一个意外的方案。都不确定。
但我确定的是,它对你来说是新的。
因为你擅长的模式——迅速找一个办法,给自己一种暂时性的可控感,已经失灵了。你就不得不和另外一种体验相处。如果10分钟,20分钟都找不回熟悉的套路,这种体验会变得相当强烈,足以拓宽你的认识边界。当然这时候,你会想尽一切方法回到过去的模式,指责,给对方施压,如果有用的话你甚至想指着对方大骂……假如对方唯唯诺诺地妥协了,这就舒服了,又回到了老路。
但如果对方始终不买账,就不配合你,这个问题最终就可能以一个新的形态呈现在你面前:你面对不熟悉的情形,开始探索跟从前不一样的东西。
这正是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。
好的咨询师常常跳出你熟悉的套路。你要他给的东西,他不给。不是为了打击你,而是因为他了解,假如「你要人给东西,人就给」这个套路真能解决你的问题,这个问题就已经在生活中解决了。你解决不了,才需要新的模式。
每个人都需要不只一种模式。如果Plan A不成功,要发展Plan B。如果Plan ABC都不成功,那就要发展一种不做Plan的模式。你可能会说:「Plan ABC都不行,那你应该给我一个Plan D啊?」日常情境下是可以满足你。称职的心理咨询师则会说:「我也没有更好的Plan了。假如就是没有,怎么办?」
这就是新的体验。永远诞生于套路失灵之时。
你会不舒服,这是肯定的。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,多多少少有一些错愕的时刻,有时甚至让我们觉得:「这人怎么这样啊?」但那说不定才是珍贵的,因为它是新鲜的。新东西往往是不如你意的东西,不知道拿它怎么办的东西。如果每件事都在你熟悉的套路里,那心理咨询又有什么意义呢。
可以说,世界上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这句话的奥秘在于,「解决」可以有无限多种形态。你认为的解决不了,往往受限于你对「解决」的定义。你卡在自己固定的套路里:病就要治好,生活就要开心,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,事物要处在正确的轨道,别人都要按照你的意思来。好像必须做到这样,才是解决了问题。——那是你熟悉的套路,换一个套路呢?不见得问题彻底消失才是「解决」了,人也可以带着问题活下去。
只是接受一种新的体验,而已。
但这种说法有一点消极。好像所谓的「新模式」只是搞不定问题的自我安慰,无奈之举。其实不一定。很多时候新模式也是积极的,建设性的,另辟蹊径。甚至有可能,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,在放弃原有的套路之后,反倒有了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