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系对话心理咨询技术
人和人的生活经验、情感需求、观念、思维、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不一样,这就会形成交流的障碍。就好像两个正在吵架的人,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,基本上就是在自言自语,谁也听不懂谁。在我看来,矛盾、冲突其实就是误会。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理解对方的语言,我们所听到的未必就是对方想要表达的。
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是调节效果的基础,基于信任关系的调节会有更好的效果。
即便是基于信任关系的调节,回避、控制和对抗等阻抗也仍然会存在,但都可以被理解和接纳,因为这就是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存在原理和形成原因之一,当事人是在回避、控制和对抗的恶性循环里不能自拔,这是当事人的内外部关系的模式,也是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当事人觉察和做出调整的主要内容。当事人因为过去的经验和观念,而习惯性的产生会让自己难过、生气、担心和害怕的想法和负面情绪感受,也就会产生回避、控制和对抗的态度和行为做法,并且陷入回避、控制和对抗的恶性循环里,就像陷进了泥潭或流沙里,越挣扎陷的就越深。如果没有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当事人往往难以自我觉察和脱离困境。
当事人的生活经验、情感需求、观念和思维、行为模式等都会呈现在心理咨询关系与对话里,并由心理咨询师觉察并反馈给当事人,引导当事人在关系和对话里做出觉察和调整,协调内外部的关系,促进身心的和谐。真正起到调节作用的不是那些道理和方法,而是调节关系和对话,心理咨询师本身就是调节的工具。
这种情况也经常会发生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,比如:当事人的需求是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身心症状,而心理咨询师想要引导当事人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现实世界;当事人的思维模式是负向的,是摆脱、消除“不好的”,而心理咨询师想要引导当事人建立正向思维,是建立、创造和发展“好的”;当事人有特别严重的比较、评价和对立,而心理咨询师想要引导当事人学会平等、平常和慈悲。这样的话,心理咨询师就很容易和当事人走到对立面上。
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先进入当事人的世界,迎合当事人的情感和需求,以当事人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看待问题,用当事人的语言表达问题,甚至可以先陪着当事人以“病态”行为方式解决问题。这样做的原因还有一个,尽管当事人嘴上说着想要快速完成改变,但当事人最需求的其实是被理解和认同,当事人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、好的,甚至想要控制和改变他人与整个世界。当事人在未感到被理解和认同之前,内心是封闭的,会抗拒外来的知识和经验。
在通过与当事人生活经验、观念、思维、态度、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达成一致,真正取得当事人的信任,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之后,再以较为缓慢、温柔的方式引导当事人,以正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,觉察、认识和理解真实的自己与现实世界,减少比较、评价和对立,培养平等、平常和慈悲之心,减少回避、控制和对抗,学习面对、承担与合作,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/亲密关系,学会表达情感和满足需求,获得新的生活经验。
可以说,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过程,等当事人真正的向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,能够理解和接纳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建议,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很快产生,在此之前不宜过早和过多的提供分析与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