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抚心心理咨询中心】寒假即将结束,5个收心建议请查收!
又到了开学季,孩子即将迎来新学期。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:学生开学初的学习状态,往往会影响到后续整个学期的表现。
而且,能在成绩上领跑别人的孩子,往往也是个早早收心,一开学就进入学习状态的人。现在不收心,开学不放心。今天总结出5个收心法则,助力孩子尽早收心,建议父母带孩子行动起来。
南风效应:
检查作业,态度要好
每逢寒假最后几天,总有些孩子进入“烂尾楼赶工期”,连夜赶完一个月的作业。熬夜赶工,最是伤身。提前检查孩子的作业,是收心的要务。
看过一则视频。开学前,有位妈妈看到孩子还在补作业,便狠狠质问:“你寒假都干嘛去了?早跟你说过不要只顾着玩,这书你还要不要读了?”
当发现孩子的作业做得一团糟,很多父母都会习惯性批评孩子。可马后炮的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南风效应”。讲的是,一个人犯了错,受责骂而改过很难,受理解而改过才容易。因此,想要孩子端正学习态度,父母要先改变自己的态度。
一般会遇到这两种情况:
1.发现孩子作业没做完
作业欠很多,其实最焦虑的是孩子。此时骂他,他只会更不想做。父母不妨这样说:“没事,还有差不多两周时间。如果你现在把计划列好,每天完成一点点,一定可以在假期前做完。”
2.发现孩子的作业质量差
检查作业要看进度,还要看质量。如果发现作业潦草、错题多、甚至抄袭的情况,一定要让孩子改正。但也要注意,此刻不能嘲讽、挖苦孩子。
智慧的父母,会先夸,后提意见。比如说:“别人还在赶作业,你这么早就完成啦,真棒。不过孩子,如果你把字写得整洁一点,就更棒啦!”
父母态度变好的每一分,都将成为孩子进步的每一步。
路径依赖:
调节作息,精神倍佳
英国罗素集团的一项研究发现:有规律作息的人的身体健康程度、成绩优异程度,远胜于作息混乱的人。
假期,很多孩子都会陷入一个恶习——晚睡晚起,多玩少学。而不良的作息习惯,是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。
想帮孩子调好作息,可以用“路径依赖”理论:一个人的行为习惯,往往会沿着过去的轨迹发展。所以,要纠正孩子错误的作息习惯,就要给他创造一条接近上学作息习惯的新“路径”。
父母可以帮孩子做这两个调整。
1.调节入睡时间
将孩子的入睡时间慢慢提前,直到和上学期间的时间相近。只要做到早睡,早起自然也不难。
2.调节日常计划
孩子的日常行程也要慢慢接近在校行程。比如上午9点-10点,是上课时间,就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读会书,而不是任由他玩手机。
好的作息,就是一根定海神针,让孩子的无序生活从此走向有序。
自我实现预言:
唤醒期望,不再焦虑
一位有11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发现:90%的小学生在开学之前都会出现“开学综合征”:越接近开学,情绪越烦躁。总是只想玩不想写作业,甚至会失眠、没有食欲、心慌、生病。
为了孩子能顺利进入开学状态,父母要提前帮孩子调节情绪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,叫“自我实现预言”。理论表明,一旦一个人有了期望,就会倾向于将期望变成现实。所以,如果孩子状态不对,我们要先思考他为什么对开学没有期望?是因为在学校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吗?还是因为,不愿离开现在懒散的生活?
身为孩子的责任人,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,再帮孩子将焦虑转为期望。
可以做以下两件事:
1.唤起孩子在校的美好记忆
多和孩子聊天,聊聊过去在学校的趣事,还有那些断联许久、等开学就可以一起玩的同学。这样,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有了一个期望:“我想上学,上学会很快乐!”
2.唤起学习动力
尼采说过: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,差不多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。”
好的父母,在开学前都会陪孩子制定目标。一个没有目标的孩子,对前路充满迷茫感,自然抗拒学习。而一个有目标的孩子,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成功后又可以收获什么,就会对开学充满冲劲与期望。
启动效应:
感知仪式,回归状态
开学前,父母可能会困惑::为什么跟孩子说了那么多遍赶紧补作业,别玩了,孩子就是不听呢?他怎么就不能意识到时间紧迫呢?
心理学上的“启动效应”表明:当一个人感受到某件事的相关氛围时,就会意识到这件事即将到来。
想让孩子接收到开学信号,可以带孩子做些有开学仪式感的事。念叨千万遍,不如带他体验一遍。好的仪式感,才是孩子收心的关键。
以下三件充满开学仪式感的事,建议父母陪孩子做起来。
1.带孩子去书店
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书店挑选学习用具和辅导书籍。这也是在告诉孩子:假期结束了,接下来要收心学习啦。
2.陪孩子去图书馆
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,孩子脱离学校太久,早已忘了沉浸式学习的感觉。而图书馆,就是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圣地。当孩子看到大家都在安静学习,闻到浓浓的书香,读到喜欢的书时,也会不自觉按下焦躁的内心,找回学习状态。
3.开展总结会议
父母可以安排一个假期总结会议。会议上,孩子谈谈假期的收获与不足,父母则对孩子假期的表现给出肯定与优化建议。让孩子知道,要抓紧时间温习旧知识,找到新方向,才能更好适应新知识、迎接新学期。
超限效应:
管控过度,孩子焦心
一位校长曾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反复告诫父母:“开学前,千万别给孩子太多压力。”
他有个学生,本来成绩排年级前十,却在开学的月考掉到了50名。一问才知道,原来开学前,因为妈妈的频繁“关心”,他厌学了。
每天,妈妈都会问他:“今天学到哪了?刷了多少套题?”睡前,还不忘念叨几句:“新学期的知识难度加大了,你不用焦虑,只要肯努力,就不会被赶超的。”话语之间,看似是儿子焦虑,其实妈妈更焦虑。
爱操心,是父母的本能。可操心过度,只会让孩子陷入“超限效应”:一个人接收到越多同样的信息,便越会感到无聊、厌烦,甚至产生抵触情绪。
就像心理学家陈默所说:“一个母亲在哪件事上对孩子的心很重很重,孩子早晚在这件事上会有麻烦出来。”
操心一旦过了边界,就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负担。因此,这两个收心雷区,父母要注意避开:
1.不搞“一刀切”
发现孩子学得慢,不能因此暂停他所有的娱乐活动。凡事都有过程心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娱乐活动要慢慢减少,学习任务要慢慢增加,孩子才能快快适应。
2.不念“唐僧咒”
比较、批评、提高要求,都是常见的亲子沟通误区。想养出一个自信且上进的孩子,父母要懂得给正反馈。唯有在包容与肯定的滋养下,孩子才能毫无惧色地奔向新学期。
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:“父母的责任,其实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。”
收心的关键,在于父母的正确引导。孩子最心烦意乱的时候,恰恰是最需要爱与牵引的时候。为人父母,要坚定站在孩子身边,陪他一起从“放假模式”切换到“上学模式”。
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。衷心祝愿,孩子能顺利收心,在新的一年扬帆起航,一往无前。